這幾年來,盡管同樣地被疫情反復肆虐,但在七彩云南的相關新聞里仍不斷出現了“沿邊跨境”“分段代駕”等外貿新名詞,并不時傳出與東南亞國家合作建立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研發中心等方面的消息。云南這個一貫以旅游風光吸睛的邊陲之地,正逐漸變身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其創新的力度和姿態令人刮目相看。在近日舉行的“云南這十年”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四十二場:云南自貿試驗區專場發布會上,有關部門重點介紹了云南自貿試驗區三年來取得的建設進展,尤其是在制度創新方面的多個亮點。
云南省商務廳黨組成員、中國(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助理黃中華介紹說,云南自貿試驗區立足沿邊跨境特色,圍繞159項改革試點任務,形成276項制度創新成果,這些創新成果集中表現在5個方面:
堅持發揮“國家苗圃”作用,實現“全國首創”和“沿邊跨境”有機集成,形成沿邊跨境特色制度創新成果53項,其中46項屬云南首創。例如:突破性創新高效便捷跨境車險服務模式,實現保費負擔最多可降低至常規保單的1/7;探索“分段代駕”跨境運輸模式;構建進口農副產品第三方溯源體系,實現貨物來源可追溯和流向可跟蹤;“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便利化”共有兩家跨國公司完成了備案,累計從境外成員企業以外債形式調入境內母公司1.37億美元。
突出“市場倒逼”,實現解決市場堵點、企業痛點、開放難點成效明顯。例如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線上免擔保融資,實現從企業開戶到融資落地僅需五個工作日;云南省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登記網上申請件實現“區塊鏈云簽名”認證方式;“邊民互市結算新模式”解決了交易及申報真實性、審價難的問題,促進邊民互市貿易出口商品種類與貿易額增長;“翡翠交易規范平臺”提升了非標高值商品直播交易監管效能,有效監管直播商家1200余戶,從業人員2萬余人。
突出“用好規則”,服務輻射中心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主責主線。例如:開展貿易調整援助試點助力糖業健康發展,服務16.29萬戶建檔立卡糖農全部脫貧,32個甘蔗種植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云南省制糖行業供應鏈管理有效改善,制糖行業進行點對點運輸、“海鐵聯運”等運輸模式的嘗試;推廣沿邊涉外矛盾多元化處理機制,實現調解涉外矛盾糾紛成功率達85%以上。
突出“優勢領域”,生物、醫藥、人才等多領域集成創新。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合作實施“共建瀾湄農業生物安全聯合研究中心”“咖啡優良品種選育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共建中老特色農林作物種質資源聯合實驗室”“中緬密支那農業科技示范園”等項目,在種質資源挖掘利用、作物育種、現代農業種養殖技術示范、跨境疫病防控等領域開展合作。實施“智匯云南”計劃,第一批引進作物種植、育種、疫病防控等領域44名南亞東南亞國家青年科學家和企業家來滇開展研究和創新創業,組織10個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班,為南亞東南亞國家培養青年技術人才。選派12名國際科技特派員赴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展農業種養殖技術指導服務,加快農業技術和技術標準“走出去”。
突出“區域聯動”,優勢疊加和引力帶動作用不斷釋放。以云南自貿試驗區為引領,聯動云南省內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開發開放平臺,加強“創新協同”“產業協同”“政策協同”。加大賦能放權力度,依法有序推進省級管理權限同步下放,提升聯動創新區承接省級管理權限能力。加快推進以“省會+口岸”為核心的昆明—西雙版納州磨憨鎮托管共建模式,搶抓中老鐵路開通運營重大歷史機遇,為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提供有效載體、有力支撐。學習借鑒海南自貿港以及上海、廣東等自貿試驗區成功經驗和創新舉措,推動云南自貿試驗區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方式創新。加強與其他自貿試驗區經貿交流合作,在通道運輸多式聯運、產業升級等方面探索合作新模式,積極承接沿海自貿試驗區優質產業轉移,合作共建特色產業園區,探索建立自貿試驗區之間互動合作和利益分享機制,實現資源整合、要素共享、產業升級。
“下一步,云南自貿試驗區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全面謀劃推進落實云南自貿試驗區深化改革開放方案(2.0版)。”黃中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