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前5個月中美貿易總值1.8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5.5%,遠遜于同期中國外貿同比增長4.7%的整體表現。其中,中國對美出口1.38萬億元,同比下降8.5%。
中美貿易額縮水,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張曉濤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除政治因素對中美經貿關系造成明顯干擾外,世界經濟復蘇態勢不穩,企業對未來預期不明朗;美國部分訂單轉移到墨西哥、東南亞、南亞等,也使中美貿易規模受到一定影響。
在張曉濤看來,當前中美貿易額有所下降,特別是中國對美出口下降,是在全球產業分工格局調整、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大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正常現象。這表明中國對美歐等傳統出口市場的依賴正在降低,市場格局日趨多元,并不意味著中美經貿關系“脫鉤”。
近期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等多家美企高管密集訪華,足見中美經貿“脫鉤”是個偽命題。
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前首席經濟學家格雷瑟的話說,雖然美國對華加征關稅政策對雙邊貿易有影響,但消費者和企業的行為比政治決策更有影響力。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華剛林此前也透露,中國對美企來說“永遠是非常重要的投資目的地”,美國企業還在加大對華投資,“大部分企業是沒有轉移供應鏈的”。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提醒,中美貿易額縮水雖不意味著兩國經貿“脫鉤”,但背后一些深層次問題不可不察。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崔曉敏撰文稱,2022年中美雙邊貿易穩步恢復,主要由美國國內需求旺盛和價格因素主導。去年,北美自貿區成員、東盟、歐盟等貿易伙伴對美出口均明顯增加,較中國對美出口增速更快。
崔曉敏表示,在美國貨物貿易總額中,中國份額從2020年的14.8%下降至2022年的12.9%,而同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份額卻穩步提升,其中加拿大從13.9%升至14.8%。在美國進口端,中國份額也在下降,2022年占比為16.4%,較2017年的21.4%下降5個百分點。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產品在美相對競爭力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外貿企業已經在積極推進產品轉型升級。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正成為中國出口的重要支撐。
張曉濤認為,除了企業加強市場開拓和產品研發,中國還應持續改善營商環境,爭取一切可能的合作機會,為國內產業轉型升級爭取時間和空間。從長遠來看,對中美貿易前景仍可“謹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