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領域近期迎來一憂一喜兩個消息。憂的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3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12%,未來仍然存在下降壓力;喜的是,中國推動全球首個多邊投資協定——《投資便利化協定》成功結束文本談判,這將有助于進一步提振全球投資者信心,推動全球投資穩定增長。無論是憂是喜,都再次強化了我們所認知的一個理念:全球的問題需要全球攜手來解決,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是孤島。對于國際投資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制造業而言,更是如此。
制造業一直是促進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動力,不僅事關就業、外貿、國際投資與合作、人口收入及消費,還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盡管電子、半導體、汽車和機械等面臨供應鏈挑戰的行業投資項目數量激增,但制造業占比下降依然是困擾各國的難題。有研究顯示,1990年以來,美、英、德、日、法、意等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比重呈現出下降趨勢,并且這個趨勢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此外,一些發展中國家正在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也出現了制造業比重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在新冠疫情和地緣政治因素影響下,一些發達國家鼓勵制造業回流,更是給這些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發展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再看看我國,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但是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時達到32.5%的峰值,并且自2011年開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26.3%,9年時間下降了5.8個百分點。從美、英、德、日、法、意等國家制造業占比下降的經驗來看,這些國家制造業比重下降都是在邁入發達國家、高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發生的,而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幅度明顯更大、速度明顯更快。雖然2022年制造業占比有所回升,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給中國制造業占比穩定帶來一系列挑戰。
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沒水小河干。在當前的形勢之下,全球制造業發展更需要做的不是分蛋糕,而是做大蛋糕。與某些國家妄圖推動“脫鉤斷鏈”或者供應鏈“去風險化”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相比,我國堅持開放合作是互利共贏的舉措,有利于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更符合各國發展訴求。對于我國而言,只有全球制造業的比重保持穩定,我國的制造業占比才會穩定。也就是說,我國穩住制造業占比需要站在全球視角來看待。
從目前情況來看,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推動我國制造業全球化發展,從而為保持我國制造業占比作出貢獻。
一是不斷擴大中間品出口規模,提升出口附加值。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今天,制造業已經成為高度細分的行業,高度依賴于產業鏈供應鏈協作,現在全球80%的貿易都是中間品貿易,而非制成品貿易。推動我國制造業企業將組裝工廠布局到海外,將有利于帶動我國中間品貿易,為廣大中小企業,特別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高附加值產品進入國際市場提供機遇,從而助力中小企業這一群體發展壯大,為穩定我國制造業占比筑牢根基。
二是持續輸出產業鏈供應鏈,實現貼近市場與培育市場的互相促進。制造業企業的海外布局并不是將其全部產能轉移出中國,而是在海外市場新增產能或轉移部分產能,形成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布局。這不僅將實現貼近市場的生產,而且還可解決東道國就業問題,提升民眾生活水平,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從而為培育更大的當地市場打好基礎。當地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又將反哺在當地布局的工廠乃至國內工廠,形成正向反饋,從而為穩定我國制造業占比作出貢獻。
三是重塑國際競爭新優勢,有利于形成以投促引的新模式。在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帶動之下,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優勢不斷擴大,加之中國市場潛力的不斷釋放,我國正在形成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的全球化發展將讓國際上下游的企業看到中國發展的紅利,從而吸引其到中國市場做相應配套工廠或服務,從而帶來制造業投資的增量。
保持我國制造業占比穩定的最大底牌就是“世界牌”,我國既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占據重要位置。如今《投資便利化協定》成功結束文本談判,將為制造業的開放合作營造更好的環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制造業占比保持穩定的壓力也將進一步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