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進博會日前落下帷幕,取得豐碩成果。數據顯示,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784.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6.7%。參展企業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達289家,為歷屆之最。在世界經濟復蘇還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連續六年持之以恒地舉辦進博會,以高水平開放的姿態讓各國企業共享中國發展機遇,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樹立了典范。
回顧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舉辦進博會也是中國邁向高水平開放過程中的一次有益試驗——面向全球各國提供了一個中國單邊開放的平臺。改革開放45年來,我國的對外開放實際上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各階段的特色又各有不同。第一個階段是“引進來”,這一時期,我國主要是面向西方發達國家開放,希望引進先進的理念、技術、人才、資金來實現自身發展;第二個階段是“走出去”,鼓勵中國企業發展出口,對外投資,主要對象仍然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發達國家;第三個階段是“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面向各個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中國都歡迎各方共享發展機遇。
與過去幾十年不同的是,目前的國際形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逆全球化潮流來臨、保護主義抬頭,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跨境貿易投資形勢不容樂觀,這給中國對外開放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告訴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應對這一系列挑戰仍然要從經濟層面入手。于是,有不少專家學者建議,在舉辦進博會的基礎上,中國可面向一些國家試點推進單邊開放,以更好應對貿易投資所面臨的障礙。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也有益于推動我國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單邊開放的重要抓手,就是更好發揮自貿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一方面,這有利于構建一個穩定的對外開放環境。當下的多邊貿易體制面臨著困局,許多國家選擇搭建雙邊或小范圍的多邊貿易體系,紛紛簽訂自貿協定、投資協定,以保障各參與方是互惠互利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一些國家要么由于政治因素干擾等情況,不愿開放過多本國市場,要么有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體系不完善,開放市場也不現實,這限制了自貿協定或投資協定的作用發揮。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實施單邊開放,就可以利用我國市場規模大、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完備的特點,持續吸引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企業發展對華業務,在促進全球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要素向我國集中的同時,也夯實了我國對外關系的底座。需要注意的是,單邊開放也需要種種測試,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因此,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試驗田的角色的戲份也會越來越重。
另一方面,這也給我國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提供了一個目標和抓手。目前,我國已經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推出了一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復制。但需要指出的是,當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仍然存在著微創新多而集成性、系統性制度創新少的局面,制度創新成果應用于國際經貿談判中的仍然相對較少。而我國已經加入的RCEP和目前正在申請加入的CPTPP、DEPA,都是成體系、高標準的國際經貿規則。因此,我國應在自貿試驗區先行測試實施CPTPP、DEPA相關條款,為申請加入二者做足準備,以先期形成一批集成性、系統性的制度創新成果,為后續制度型開放樹立樣本。
從近年來我國面臨的實際形勢看,發展穩定、可持續的中歐關系、中國東盟關系、中日韓關系十分重要,面向這些地區實施單邊開放具有現實意義和示范效應。中歐CAI雖然被歐洲議會凍結,但仍有專家提出,我國需要通過單方面實施CAI條款內容,以促進中歐經貿關系進一步發展。以此類推,我國也可向東盟試點單邊開放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一些內容,向韓國、日本試點單邊開放的中日韓自貿區內容等等。抑或可以找到對東盟、日韓、歐洲開放的公約數,推出對各方均適用的單邊開放方案,以促進經貿合作,增加互信。
我們常說,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平穩的國際環境下,中國一躍而起,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國際政經形勢風云激蕩,中國更應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定盤星。唯有以自貿試驗區建設不斷推進高水平開放,不斷擴大單邊開放,我國才能在動蕩的形勢中保障安全的同時,仍然保持對全球各種資源的吸引力,為我國形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夯實基礎,也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力量。